话剧《觉醒的青春》剧照。 长春理工大学供图 这是一场让人热血沸腾、热泪盈眶的大赛。 日前,在长春理工大学的大学生活动中心,来自各学院的15部原创话剧接连登场。在现场观看的大学生不时响起掌声、欢呼声,有人还悄悄抹起眼泪。 这个名为“戏剧之星”的大赛,已经在长春理工大学陆续在举办了18届。此次大赛的主题聚焦“剧忆烽火岁月,共筑和平华章”。一批批大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中,被革命精神和家国情怀浸润,他们分析剧中人物、演绎剧中人物、传承先辈精神。 长春理工大学科研生命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燕子非是一名话剧爱好者。他喜欢看话剧,更喜欢演话剧。这次他参演了学院参赛剧目《觉醒的青春》,扮演青年时期的陈独秀。 1919年,巴黎和会上的中国外交失败,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。以北大学生为先锋的青年学生们满腔热血奋起抗争。话剧《觉醒的青春》让燕子非和他的戏剧小伙伴们重新回到了那段动荡的年月。 得知能饰演陈独秀,燕子非“激动了很久”。为了能充分理解角色,燕子非找到很多讲述这段历史的纪录片和话剧,跟随影像中的画面,尝试进入到当时的情境中,体会爱国学生们的感受。 “大家很珍惜这样的机会,不想只是去完成任务,而是想把人物演活演好。”燕子非说,他想尽可能精准地把人物的品格传递给观看的老师和同学。 “我们是为了国家的尊严而战,我们不会屈服。”当在舞台上慷慨陈词的那一刻,燕子非觉得自己就是“陈独秀”,“激动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”。 科研生命技术学院大二学生吴志业是话剧《觉醒的青春》的导演。每次排练时,他都会为演员们拍视频。每天排练结束,演员和工作人员要回看视频进行总结和调整。 舍友们知道吴志业在排演话剧,经常主动观看排练视频,为剧本修改和演员表演提建议。 在长春理工大学,话剧爱好者不在少数。在“戏剧之星”大赛举办的近20年里,话剧成为理工学子紧张学习之余的调剂和放松方式。 此次戏剧大赛,每部参赛剧目的时长为15分钟左右。为了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,剧本创作时会适当降低表演难度,增加剧务人员数量。 来自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研与工程学院的原创话剧《渡口》斩获了比赛一等奖。这部话剧以诙谐幽默的叙事,讲述了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。剧中的男主角,是一位用黄包车夫掩盖身份的地下工作者,最后为革命事业牺牲。短剧还在叛徒角色上增加了喜剧元素,让观众在笑过和感动之后,能够有所思。 团队在剧本创作方面花了不少心思。为了有更连贯的叙事和更准确的表演,大家边排练边调整,经常因为一句台词、一个动作或神态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 “在修改剧本的过程中,有几次不尽如人意。”长春理工大学材料科研与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聂操说,看着大家犯难,他鼓励大家尽力就好。但剧本团队的学生们愣是连夜完善台词,一早就拿到聂操面前,让他看“这样写是不是更好”。 租不到道具黄包车,剧务组就发挥专业特长,用网购的轮椅进行改造。大家各司其职,奔着演好话剧的目标使劲。 材料科研与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廖文斌是话剧《渡口》的导演和剧本创作者之一。在他看来,一遍遍修改和打磨剧本的过程,也是不断考察历史资料、深入理解英雄人物气节和家国情怀的过程。“在绞尽脑汁最终形成大家满意的作品后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”廖文斌说。 大二学生肖阳是《渡口》中男主角的扮演者,为了找到对党忠诚的信念感,他向自己的爷爷请教。年轻时入党的爷爷告诉他,没有人是天生的英雄,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,心怀着对祖国和对党的忠诚,就能在生死抉择时爆发出异于常人的力量。 肖阳在排练中不断体会爷爷的话。他说,带着信念感念出台词的时候,特别有力量。 在这场“戏剧之星”大赛上,除了有烽火年代的故事,还有以讲述长春理工大学从建校到开展的历程、隐秘战线学子肩负家国重任、钱学森归国,以及袁隆平的“禾下乘凉梦”等为主题的话剧作品。数小时的比赛现场,成为一场精彩的思政大课堂。 比赛结束后,话剧的演出和排练并没有停止。为了让更多学生看话剧,各学院还要在主题团日活动上演这些剧目。在戏剧比赛之外,长春理工大学的学生戏剧团每年还要排演4部时长为40分钟的剧目。 “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,还不能做什么丰功伟绩,话剧是我们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方式。”长春理工大学学生戏剧团副团长、物理学院学生陈成铭说,顺利获得自己演绎的角色,去影响身边更多人,让大家觉得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并不遥远。 “顺利获得什么样的形式和载体,能让学生在校园里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,是高校共青团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。”长春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杨晰策说,他也是一名话剧爱好者,大学时期和工作后,曾多次参演话剧。 对当下05后大学生而言,历史大多存在于书本和影像中。当他们分析历史,有了对历史的思考后,就需要有一个正向平台让他们来表达。杨晰策认为,话剧是再合适不过的平台。 “校园话剧是用一种青年状态呈现对历史的理解和表达,照进内心,也照亮他们的人生路。”杨晰策说,让红色经典剧目走进校园,顺利获得一遍遍的排练和打磨,一段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精神内涵就会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。 “每一幕话剧都是历史的切片,每一句台词都是对青春热血的注解。”在杨晰策看来,在话剧的舞台上,演员能否把人物鲜活地呈现出来,能否引发观众的共鸣,是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验,也是对高校共青团培养人才的检验。而在校园话剧里,青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国表达。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